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 (第3/4页)
虽不是实缺,起点已经不算低了,何况去的还是俞家本家的祖地冀州,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此后十余年,俞文川的仕途一路风生水起,先是永安元年,调任富庶之地潞州任转运使,等到永安三年,已然坐上了潞州知府的位子。 此番西北大捷,随着邸报一起传来的,还有上峰的手书和嘉奖令,提及太子殿下赞赏他募粮有功,可堪大用。待吏部拟好了文书,就要调往上京! 这次论功行赏,一般来说靠的是实打实的军功,本来和个文官扯不上关系,可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庞将军驰援西北披星戴月一路急行,粮草却准备的不足。如果按照旧例,应该从直隶调粮,再押运到战地,可是此番战事紧急,西北路遥,不宜押解辎重缓行。 何况此次太子亲征,粮草直接由东宫属官筹措,眼看着功劳没沾,就要打脸,可愁坏了东宫一众从属。皇帝担心战事,也心疼儿子,直接拍板:沿途重金征粮。 说起来简单,可这粮从哪征?去岁大旱,各地欠收,粮价一路看涨,依旧供不应求,征粮官差点一夜愁白了头。 旁人的烦恼却是俞文川的时运。 潞州地处江北,向来是鱼米之乡,这几年在俞文川的治下更是连年五谷丰登,府库十几处粮仓个保个被填到了顶。 于是,就在沿途州府为了征粮焦头烂额的时候,由潞州运送的第一批粮草已经抵达了西北大营,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对太子而言,这可不就是想瞌睡就掉下个枕头,当算大功一件。 所以,俞文川此番加官进爵是跑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他总算在太子那里挂了名,那才是飞黄腾达的登天梯。 漆好了油封,送走了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