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22章 (第2/3页)
,因此东街这边,居住大部分都是官员。 苏叶能在这里拥有一栋66间房的住宅,还是因为苏母当时买的早,又正好碰到了一位贪官被查出贪赃枉法,判了流放。名下有六栋豪宅充公,而这处,是他用管家的名义买的,也被充了公。 查抄的房子被重新拿出来售卖,按理来说会比市价低一点,再加上位置实在好,本该被那些官员哄抢的。 可这处屋宅相比其他动辄一百多间的,就显得小了,另外主人不住,又在管家名下,就被拆分当成了租房,租给来汴梁读书的学子们。 人一多,又没有精心保养,房子自然坏的快,不仅有漏雨漏风等问题,而且到处都是破破烂烂。 房子买了不一定能住,得推翻了重建,那大伙就不乐意了,性价比不高啊。 一来在汴梁,买地皮不便宜,可重新起一栋房子的价格更高,宋朝的房子好装修,为了装饰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钱,因此这是和地皮一样昂贵的花销。 花了比周围房子一样的价格,结果却买了一栋破房,还得自己重建,这换谁都不乐意。 于是这里就被苏母捡了漏,花了三千多两,购买房契地契,又花了两千多两重建。 当时觉得不值,因为这里的房价值不了六千两,几乎是周围房子的两倍。 但这十几年,北宋的经济飞速发展,汴梁人口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官员都买不起房,导致这里的房价节节攀升,没有七八千两银子,还拿不下这栋房子。 也就是说,苏母实在做了一桩投资颇丰的买卖。 而这也便宜了苏叶,在汴梁直接有现成的落脚点,关键还靠近汴河,出门那可太方便了。 房子一共是两进的,其实是三进改成了这样,前面一进有九间,分别是正厅,大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