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63节 (第2/7页)
金圣叹也默然了,他品评水浒,见出其中史家笔法,悟得“乱自上作”之理,明了书中人物之狠,更品出书家纵横才气,却断读不出水镜里说的这些深意来啊! 农民起义、革命,后世对《水浒》的品评,未免差别太大了些!水浒何曾讲到这些东西?! 明朝。 刚刚和好友略起争执的李贽无心再辩,他被水镜里的这番话吸引到了。 水浒英雄一身豪气,全忠仗义,他体会得深刻,故欲在《水浒传》前,冠以“忠义”二字。忠义水浒,书之深旨。可如今后世却另换一途,不着目忠义而思其败亡,又得出一番豁然之旨。 他想到刚刚好友所说,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半载败亡,是否也在于所谓的……思想? 李贽沉吟:“放纵不正为邪,以明确思想与严明之纪为导引,使队伍中人去邪归正。此理非亲历不能道,我倒真想看看后世所谓的思想与纪律,到底是何物。” 能让楚棠如此笃定地说出,毫不迟疑。 李贽深觉有趣,一旁的耿定理却只叫头疼。 什么思想、纪律,叫这位好友看了去,怕不是要惹出大祸来! 宣扬这样的道理,太危险了。 唐朝。 李世民屈指清点着桌案,他可以肯定,“好就好在投降”那番话,一定出自那位伟人之口,只有他,才会有如此别具一格的见解。 “农民起义的教科书。” 调整了一下坐姿,李世民率先开口:“未尝不是一种以史为鉴。” 只不过寻常鉴的是史,那人却在话本杂说里见出真意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