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节 (第3/6页)
皇离去这段时间门,舅舅确实也不负父皇嘱托,用尽全力为自己稳住了朝纲,决断诸事。 于是关怀道:“舅舅也要多当心身子,不要太劳累了。” 长孙无忌越发欣慰点头:“陛下也是。”他打量了下李治,心中叹息,这一年来稚奴实在是消瘦了很多,有一次他看着背影,恍惚差点以为是承乾。 两人对坐吃完了一碗药粥。 长孙无忌才道:“今日有一事需得陛下下旨。先帝晏驾,诸王应入京奔丧。” 先帝驾崩初,京中并没有人提这件事:得先让太子稳稳登基才行!毕竟‘诸王’里有太子的叔叔们,还有太子的兄弟们,尤其是太子年少,上头还有几位兄长,甚至是嫡出的兄长在世! 这些人太早回京,只怕生乱。 防范诸王之时,朝臣们也不免想起,新帝,才二十二岁啊,实在是年轻了些。 因此从三省宰辅,到礼部太常寺,似乎都忘记了‘诸王奔丧’这件事一般。 直到今日,长孙无忌觉得朝事稳了,才在朝中提起此事——因到底是迁延数日后新帝才命诸王进宫,若是没个说法,传出去倒像是新帝忌讳兄弟一般(虽然确实是),总得有朝臣替皇帝背下这个错误。 长孙无忌倒是不介意背这个阻诸王回京的名声。 然礼部尚书非常机灵的出来替长孙无忌背锅:“原是臣疏忽了此等大事,竟然至今还未向陛下请旨,多亏太尉今日出言提醒。” 新帝登基,长孙无忌已从贞观朝司徒,成为本朝太尉。 长孙无忌不太喜欢这个新的礼部尚书,对于他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