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一章 建国后高能物理最重要的成果...诞生!(下) (第3/15页)
周围顿时响起了一阵善意的笑声。 随后潘院士顿了顿,又拍了拍身边徐云的肩膀,把他往前一推: “接着便是我这个学生计算出了概率轨道,试验后我们发现了4685Λ超子的伴生粒子,给它取了个孤点粒子的名字。” “再后来便是基态化处理,以及.......”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将整个事情介绍完,不少院士看向徐云的目光顿时有些不一样了。 这些老院士年纪普遍都不小,六七十岁起步,**十岁都有好几位。 他们与互联网的交集基本上就是查询或者发表论文期刊,顶多就是远程会议。 因此无论是吡虫啉还是此前的价格战抹黑事件,知道的人并不多。 所以从一开始。 他们便以为徐云只是个潘院士带来的后辈,主要是为了提携他在众多大佬面前混个眼熟啥的。 结果没想到..... 徐云在整件事情中,有着令人意外的贡献? 微粒轨道这玩意儿早先解释过,虽然挂着‘轨道’的名头,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概率模型。 这种概率模型光靠瞎猜是猜不到的,必须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比如当初丁肇中先生之所以能发现胶子,就是因为对喷柱上底夸克的色味进行了还原计算。 当时他的计算持续了八个小时,最终才锁定了那颗当时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因此这条微粒轨道,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定的——何况徐云还如此年轻。 有几位还在带项目的院士,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自己课题组的学生。 虽然能进入这些大佬门下的无一不是天才,但他们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