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本章科普较多,建议谨慎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三章 近代华夏物理学史的三两事儿(本章科普较多,建议谨慎订阅 (第2/10页)

 当时哈佛大学著名的物理实验学家布里基曼教授,亲手多次做有关“康普顿效应”的实验,未能得出预期的结果,于是引起了不少国际物理学家对“康普顿效应”的怀疑。

    后来依旧是吴有训院士,协助康普顿对十五种元素散射进行了公开测试,才将这个成果得以实锤。

    正是凭着这个成果,康普顿才在1927年获得了诺奖。

    康普顿在1926年初版的《X射线的理论及实验》一书中,对吴有训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还把吴有训的一张被15种元素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以及他自己的以石墨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并列,作为证实其理论的主要依据。(原图在圣路易斯大学网上图书馆有扫描版)

    因此在1950年之前,国际上普遍将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但在吴有训院士回国参加了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参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建设后。

    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就和外网的坎爷一样,瞬间的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康普顿效应,即便康普顿本人提出过多次抗议依旧没用。

    在回国后。

    吴有训院士在1956年正式制定科研远景规划,凝炼了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计算和统计数学、航空力学等多个重大项目,属于真正的‘国师’。

    在学生方面,赫赫有名的伟长先生,便是他的门生。

    另外还培育出了冯端、胡宏纹、王竹溪、葛庭燧、彭桓武、余瑞璜、黄昆等诸多二代院士,属于标准的奠基人概念。

    现如今国内还有一个物理学奖项,名字就叫做吴有训奖。

    不过吴有训院士虽然功勋赫赫,但他相对侧重的是方针的制定和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