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15 (第2/4页)
“大哥”“哥哥”,这称呼很容易让人家在辈分上占您的便宜唐代对兄长的安全称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议使用。 我们回来还说对父亲的称呼,口语上可以亲热地叫“耶耶”、“哥哥”,书面语或者严肃场合,自然要叫“父亲”或者“大人”。“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代,只用来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用来呼直系血亲尊长,绝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李大人”来称呼各种官员。 “大人”是什么时候变成对官员的称呼语呢具体的时间,我也说不清,但是“大人”和“爷”的称呼演变过程一样,都是从“称父亲”逐渐扩大、外延,一种叫做“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与谄媚风气相结合,最后“大人”的语义变化为称呼官员,“爷”老爷变化为称呼主人、贵人。 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张大人”、“王大人”来叫官员,那我面前站着姓张姓王这两位大官,我该怎么叫他们 唐代称呼官员呢,大致上有以下这么几种叫法。 一是“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这孩子挺有教养的。此外称字号、称地望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