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15章 (第1/3页)
虽说合州整军,高澄给江州调拨了不少精兵,也拜他为江州总管,总摄军政,但又不知道是否只是缓兵之计,为了暂时安他的心,等八万步骑抵达浔阳城外,再逼迫他去做个文官。 吴明彻并非放不下兵权,但他有建功立业之心,实在不甘就此埋首案牍。 与此同时,高澄却在建康安抚前梁公卿大臣,与他们欢歌宴饮。 就本心而言,高澄厌恶这群见风使舵的人,因北齐强盛,便不顾萧氏恩养五十年的情意,卖主求荣。 但也正因为有这些人,才能轻易拿下江南。 一个合格的执政者,不会被自己的个人喜恶所左右,毫无疑问,掌权二十年的高澄在这方面无可指摘。 就连侯景都能获封王爵,只要不是脑子进了水,行悖逆之事,必然是能落个善终的结局,又何况是这些南梁旧臣。 他们只是被高澄心底厌恶,但侯景可是与他有仇。 当初平定三荆之战,是高澄初出茅庐第一战,若是败了,对声望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侯景蔑视他,听调不听宣,高澄但凡心胸狭隘一点,在高欢死后,江北哪有侯景的容身之地。 高澄在建康,不只是抚慰降臣,也从其中拣选了不少能臣。 没错,这些人固然软骨头,见风使舵,但高澄也清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弱小的萧梁,他们为了宗族考虑,争相攀附献媚于高澄,在强盛的高齐,这些人难有二心,因为他们找不到比小高王更大的船,便只得一心为高氏治理地方,处置政务。 小高王也不怕他们贪,北齐朝廷习惯性的运动式反腐并未因宋游道去职而停止,尚书左丞衙门被罢后,刑部填补了空缺,时年十二岁的鲁王高孝瓘不惧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