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_北宋大法官 第117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宋大法官 第1179节 (第3/7页)

建议为基础,制定了这个政策,如果真的完全不被他们认可,也是不可能妥协的。

    思来想去。

    文彦博渐渐想明白此事的本质。

    其实就是时代变了。

    以前如这种事,肯定就是双方不断地争论,因为以前的权力,是比较分散的,而且大家更愿意指出对方政策的问题,而不会轻易拿出自己的政策。

    因为这种事一旦出问题,责任可是不小。

    但现在可行不通了,这权力划分的非常清楚,你不解决那就是你的问题,没有完美的政策,所以政事堂必须得权衡利弊,而不是挑三拣四。而且节奏,明显在变快,有问题就得马上想办法解决,这更考验宰相的决策能力。

    而这恰恰是以前大宋最为欠缺的,大家还是非常习惯于那个慢节奏的政治生态。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他们不大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甚至内心是非常抵触的,而不是在于政策的对与错。

    他们以前的治国方案,也不太适用于当下的制度,但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导致每件事,到他们手里,就变得很拧巴。

    而张斐的每个建议,其实是非常符合当下的制度,也因此触碰到他们内心中最为柔弱的部分。

    不是嫉妒,而是因为自尊心。

    就好比你非常擅长跳远,结果不是你跳不过别人,而是大家都更爱看跑步,大家也都改跑步。

    这内心肯定是非常失落,但根据人性,不会轻易妥协,肯定还希望证明,跳远更好看。

    然而,更令他们失落的还在后面,这刚刚完善户籍制度,最高皇庭就熙州一案给予了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