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8章 (第2/3页)
绸制品曾价比黄金,而被称为软黄金。 香云纱逐渐成为了岭南地区,尤其是遂平区源远流长的特产。 这些香云纱带来的财富养活了遂平区的百姓,让这里成为了富庶的鱼米之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新的纺织技术和面料层出不穷,香云纱这种制造复杂,无法用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价格高昂的金贵面料也就逐渐被大众所遗忘。 由于时代的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时候,香云纱基本停止了生产,工人们被遣散回家,只能进入田间地头开始务农。 一直到七九年改革开放,怀揣着对于香云纱的热爱,李正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个担子,重新开办晒莨场,召回那些曾经的工人们。 而这个时候,已经是过去了二十年,大多数的工人都已经天命之年,最年轻的也都是四十多岁了。 对于李正来说,这些工人们是打心眼里相信自己,同时也是出于对于香云纱的热爱,才把自己剩下的几十年的前途都交到了他的手中。 他身上的担子其实是非常重的,晒莨场百废俱兴,国内外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空白期,都是需要他一点一点去跑市场,重新开拓占据市场份额的。 当时的李正心里其实并没有底,但面对工人们无条件的信任,他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所幸,命运还是眷顾他的,80年的时候,晒莨场就开始步入正轨了,同时有一家东北的丝绸公司找到了他。 对方提出希望双方联合起来生产香云纱,他们出材料,晒莨场这边出工艺,双方一拍即合,就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稳定合作。 在李正看来,这次的合作可以说是香云纱起死回生的重要契机。 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