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89章 《历史的遗物》欧洲逆袭 (第5/5页)
材趋于冷门的电影反而更加喜欢。好莱坞流行的探险类和夺宝类的文物电影,在欧洲反而没有太多的观众喜欢看。 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撰文分析称:“《历史的遗物》之所以在欧洲热映,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跟近代的历史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在人们的印象当中,20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人,在第三世界国家几乎是无法无天的存在,殖民分子喜欢什么,就带走什么,是的,他们就是这么劫掠了中国的圆明园。 “但是在封建主义行将崩溃的大清帝国末期,在山高皇帝远的中国甘肃省的莫高窟市,享誉世界探险家英国斯坦因,和学富五车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面对着一位守护着藏经洞中国道士王圆篆束手无策。 “这的确非常非常的奇怪,斯坦因和伯希和都拥有着在凶险的探险旅途上自卫的毛瑟枪或者是勃朗宁,他们大可以一发子弹射穿王圆篆的心脏,然后大摇大摆地进入藏经洞肆意地夺走那些精美的壁画和经卷。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了花言巧语欺骗这位中国道士,然后花出银两买走这些经卷。 “相比较于那些贩卖黑奴和在非洲,印度等地烧杀劫掠的英法殖民者,斯坦因和伯希和太善良了。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的,他们的善良或许是出于抢夺更多文物的目的——是的,就是这样,因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太多了,在那个年代,不可能一次清空,而探险家的贪婪又是无极限的。干掉了王圆篆,就找不到合适的看门人。 “或许王圆篆死后,站在敦煌莫高窟的门前的是一个会打义和拳的中国人,而义和拳打死了很多的西方人,那个时候,斯坦因和伯希和或许会想起什么,然后默默地向会功夫的中国人亮出自己的勃朗宁手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