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6 (第3/4页)
由专业人员来演奏,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以前主要是在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前些年破“四旧”,不允许婚丧嫁娶的时候搞这些封建迷信活动,吹打班摇身一变,被文化队吸收成伴奏组。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演奏的曲目从传统的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改变成京剧、黄梅戏、革命歌曲等。他们都算的上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了,有自己的传承的一套手艺,才不会看什么简谱五线谱,只要听过一遍,立马就能用手中的传统乐器演奏出来。 杨老爹也算是业余的民间选手了,他年轻的时候因为爱好很是苦学了一番,后来家庭巨变,就没有坚持下去。有是时候吹打班子缺人,也会过来喊他去帮忙,算是后备人员吧。老宅里面后来一直都有爷爷敲过的一面鼓,可惜年久失修,被杨小贝和平哥小的时候调皮,给敲破了……还有一根唢呐,除了爷爷,谁也吹不响,一直被束之高阁,当成家里的文物了。 不过从九十年代开始,吹打班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个时候结婚时髦的三大件,就是录音机、自行车、缝纫机。随着录音机的普及,年轻一辈的人们都不愿意再听这些老掉牙的曲调。年轻人不肯学,老一辈已经老去,传承了如此悠久的汉族民间音乐艺术从此落寞了。直到20世纪才被重视起来,国家抢救性地发掘保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再也不像现在这样,田间地头、走亲戚、过年过节都能见到一队队的吹打班,演奏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