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二三章 立言 (第3/6页)
难人啊,本来他不想过早阐述心学的思想,因为他现在在儒学界尚未站稳脚跟,要等他著书立传后,有了名气,才好去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历史上的王守仁便是这么做的,若现在就提出一些“谬论”,根本不能为世人接受。 沈溪现在,就好似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水浅,可以继续往前走几步,若水深,退回来也可,但一定不能走得太急,免得陷入湍流而不能自拔。 沈溪可不敢直接否认朱熹的理学,而是要用眼前这些人的脑子,去思索和探讨理学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引发思考,是转嫁矛盾的最佳方式。 “诸位若问在下为何会有此念,全在于天理自在人心,诸位以为然否?” 沈溪问出问题,让在场之人来回答。 问的是“天理自在人心”,这观点听起来好似没什么错误,就连朱熹说的格物致知,也是要用心、用思想去格物,而不是用嘴或者身体。 “然也。”在场之人纷纷点头。 沈溪得到这个答案,其实就可以引申开来说,因为在这个时代,“心学”尚未最后定型,沈溪所提出的乃是一家之言,同时也是能引发儒学界思考的一个问题,用心去格物的结果,是格到穷尽更重要,还是回归本心最要紧。 朱熹的程朱理学其实并没有错,但只是因为思维的局限性,令理学出现一定的漏洞。 若是让后世的科学家去探讨这个问题,到底科学是用心想出来的,还是去穷尽探索出来的,那一定是不断探索而知,非要说用心,最多是回归本心后穷极一切来探索真理。 其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