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4节 (第4/6页)
就完全没有意义。 甚至对于荷兰、西班牙人而言,中国的贸易差额也并非没有替代品。 在十七世纪的远东贸易中,日本的地位并不比中国低多少,一直到朱由榔大肆开海后,才有大量西洋商船转道进入中国沿海贸易,在此之前,由于和明朝的贸易只能通过走私,规模不算大,所以西方商船更喜欢前往日本贸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早期的明朝走私海商们,大多也是从日本起家。 因为他们所需的商品,中国能产的,其实日本也大多能产,最多就是质量上不如,但欧洲买家们恐怕也搞不懂陶瓷、茶叶、丝绸之间高低贵贱的区别。 尤其是殖民台湾以后,荷兰人形成了日本——台湾——东南亚的贸易联系,此时的日本,实行一口通商(长崎),当初由于国内天主教农民起义的事情,断绝了和葡萄牙的关系,但和信仰新教的荷兰人,还是走得比较近的。 这也是为什么荷兰人要想方设法进驻台湾的原因。 谈判陷入困顿,而得到消息的朱由榔,也第一次有了无力感。 殖民帝国,不是你动动嘴,撒泼打诨,就能对付过去的,他原本是想趁机以扩大通商为条件,要求荷兰人归还台湾。 但如今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之前也问过郑芝龙,海军是否有武力收回台湾的能力。 郑芝龙点头,应该不难,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此时的大明已经不是后世康熙年间的清朝,只是为了收复领土而进行战争,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持自己的海洋贸易体系。 打下一个台湾容易,那接下来呢? 北方都还没收复呢,就先和西洋人在海上开片,实在是本末倒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