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65节 (第7/8页)
,郑氏海寇,两广官吏,等等八竿子打不着的利益集团,才能有限的结合在一起。 而现在外部战争的结束,并不能完全磨平内部的沟壑,许许多多曾经掩盖在民族矛盾之下的利益冲突,正在集中涌现。 关于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事情,他自己也没有太大头绪。 比如,首都问题。 看似只是关于南京、北京之争,其实背后远不止如此。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便是,南京或者说应天府本地士民,大都倾向于定都南京,但其他江南地区的士绅,却又反而倾向于还都北京。 因为定都北京还是南京,根本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关键在于,是“还都”,还是“定都”。 再深入的说,过去,为了抗清,为了挽救危局,天子和当局所作的绝大部分决策,大家还是能报以某种容忍的。 但之后呢?过去那些“卧薪尝胆”还作数吗? 比如,士绅一体纳粮,过去可以说是为了筹措军饷,为了推动北伐,那现在又该如何? 政治上的问题,不是不同意就作数的,就算朱由榔再强硬,难道就能制止许多事情了吗?收税要派出官吏,而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官吏,又是什么出身呢?当然,大可以用高压政治,用铁腕去镇压,但你又让谁去做这些事情?不可能以后不收税了吧? 哪怕是最忠诚的军队,自己同样也有利益考量,这些军中将帅,真如李定国那种有些“武穆遗风”的,又有几人,对于更多的“北伐功臣”、“中兴功臣”而言,他们出生入死,难道不就是理所应当要获取政治特权,就应当高人一等吗。 中书科之前就有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