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5节 (第4/5页)
家继续加班。 等这一回过去,有了旧例可以参考,以后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 夜色渐深,崔朝送了一盏瓦罐老鸭秋藕汤过来。 “早些歇着吧。” 秋日的藕最好,有种别样的清甜。 姜沃边挑着藕块吃,边空下心思来继续想印刷术。 大唐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她自然从来没有忘记过‘活字印刷术’。 她还特意去翻了翻系统—— 其实,虽然宋朝就已经发明了‘泥活字’,之后几朝又陆续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 但,活字印刷术,一直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成为主流。 首先便是汉字自身的特点,限制了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常用汉字就有数千个,做一套活字,实在是大工程。而排版一次活字,也是大工程。 其次,便是泥活字、木活字的印刷质量,都是不如雕版的,而且这两种活字还容易损毁。 至于明清时造出的那种不易损毁的铜活字,挪到大唐就更不合适了。 此时大唐可还未至白银主流流通时代,铜的作用可太多了。若是做一套铜的活字,造价之高昂与最终收益的不匹配,就决定了很难流通。而且在技术层面,此世做出铜活字的匠人,估计也不多。 再其次,活字印刷,是留不下底板的,印过一次后,再想重印就难了。 这大概就是时代的限制吧。 哪怕到了清代,活字印刷术百分之八十的使用,也都用来印族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