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 (第5/9页)

   虽然这个霓虹人在政治上非常靠右,说出过某些极其恶心的言论。

    但在客观事实上他也确实发现过π介子这个全新微粒,并且凭此获得了诺奖。

    所以毫不客气的说。

    即便孤点粒子最后被证明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暗物质,它依旧具有冲击诺奖的资格。

    换做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但唯独徐云例外。

    首先。

    从贡献上来看,徐云的贡献显然不算是低,但也远远谈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潘院士所说的计算出了微粒轨道。

    此后有关孤点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实都是潘院士和赵政国带队完成的。

    硬要把贡献进行排名的话。

    他其实有些类似正常历史中的小麦——位列潘院士和赵政国之下,其他人之上,稳居第三。

    况且退一步来说。

    即便徐云真的是孤点粒子的发现者,想要以此获得诺奖也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依旧是以上面的几个诺奖得主为例。

    希格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希格斯势和希格斯场,描述了希格斯粒子的耦合作用。

    汤川秀树也计算出了汤川势——这是核力的灵魂。

    更具代表性的则是马丁·佩尔。

    他在发现τ子后,直到1995年弗雷德里克·来因斯计算出了中微子的预期通量,才被共同提名了诺奖。

    也就是孤点粒子肯定是个诺奖级的概念,但徐云的贡献远远达不到单独获奖的高度。

    一个新粒子想要获得诺奖,不是说你发现它就行了,而是要提出更深入的模型或者研究报告。

    理论上来说。

    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